本系列文章主要介绍 BaikalDB在同程艺龙的落地实践 作者简介:王勇,同程艺龙架构师,BaikalDB Column Store Contributor,专注于分布式数据库方向的研发工作 欢迎Star关注 BaikalDB (github…

BaikalDB 高性能和扩展性实践

本系列文章把BaikalDB总结为六个核心特性如下图,上篇文章BaikalDB高可用与HTAP特性实践 主要与前两个有关,本篇讨论中间两个, 下篇将讨论最后两个。

这也是我们在业务推广中的关注次序,即

首先必须(Must to)业务场景匹配精 准(1一致性)和运行平稳(2高可用)
其次最好(Had better)是数据多(3扩展性)与跑的快(4高性能)
最后应该是(Should)使用友好(5高兼容性)与 成本节省(6低成本)

简称:稳准多快好省。
本文将会通过介绍业务落地前的两个实际测试案例,来分享总结BaikalDB在性能与扩展性方面的数据。

基于行存OLTP场景的基准测试

测试目标

如果把BaikalDB看成一款产品,基准测试的目的就是加上一份产品规格说明书,在性能测试同学的参与下,我们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基准测试,并给BaikalDB这款产品的外包装上写下如下关于规格的信息:

设计的集群最大规模,在 1000 个节点情况下,能支持 18 种数据类型,单节点 1T 数据容量,集群整体1P容量。
在基准数据测试下,集群单点性能达到,write不低于2000 QPS,单次write不超过 50 ms, read性能达到不低于4000 QPS,单次read不超过 20 ms。
对外接口基本兼容MySQL 5.6版本协议。
基于Multi Raft 协议保障数据副本一致性,少数节点故障不影响正常使用。
Share-Nothing架构,存储与计算分离,在线缩扩容对性能影响仅限于内部的数据自动均衡,而对外部透明,新增字段30s生效对集群无影响。

测试范围

性能测试(行式存储,大表104字段,小表63字段,集群总基础数据1TB,2TB,3TB)

与mysql基准对比测试
表结构字段个数影响(大表104字段,小表63字段)
集群总基础数据大小影响(1TB,2TB,3TB)
表结构影响(”自增主键”,”片键做全局索引”,”片键做主键”)

带压力的扩展性测试

加节点(store)
减节点(store)
动态加列

测试环境

五台机器混合部署3 meta, 5 db, 5 store获取基准,另有一台机器作为增减节点机动(centos 7.4 32核 2.4GHZ,128G内存 1.5TSSD硬盘)

主要指标说明

最佳容量(KTPS):

定义

 系统最大吞吐能力: 每秒dml操作请求数 
 单位为KTPS(千次操作请求/秒) 
  

前置条件:

 5台机器配置的集群(3 meta, 5 db, 5 store) 
 连续两分钟可以稳定支撑的最大吞吐能力 
 平均读响应时间小于20ms,平均写响应时间小于50ms 
  

响应时间:dml操作从发送到收到返回结果所经过的时间,单位为毫秒
diskIOUtil 磁盘使用率: 一秒中有百分之多少的时间用于 I/O 操作,或者说一秒中有多少时间 I/O 队列是非空的

如果接近 100%,说明产生的I/O请求太多,I/O系统已经满负荷,该磁盘可能存在瓶颈。
大于30%说明I/O压力就较大了,读写会有较多的wait

最佳容量判定方法

绘制系统的性能指标随着并发用户数增加而出现下降趋势的曲线,分析并识别性能区间和拐点并确定性能阈值。

测试结论

性能测试

读: 片键做主键模式,5节点读容量为72K+TPS,性能比mysql高85%+,瓶颈为CPU
写: 片键做主键模式,5节点写性能为9.6K+TPS,与mysql相当,为mysql的85%~120%之间,瓶颈为DiskIO

扩展性测试

加节点:前端吞吐平稳
减节点:减节点操作需要确保集群能力有足够的余量,能承载被减掉节点转移的压力
加列: 22秒新列生效(1.25亿基础数据)

性能测试详情
与mysql基准对比测试
表结构字段个数影响
集群总基础数据大小的影响
表结构影响
扩展性测试详情
不停服增减节点
不停服增加列

不停服加列测试过程曲线图(22秒后所有的带新列的insert语句全部成功,红色曲线代表失败数降为0)

基于列存OLAP场景测试

测试背景

指标监控系统用于实时(定时)监控线上某实时业务数据,生成关于健康状态的相关指标,如果指标超出阈值,则触发报警功能。数据表约50列20亿行,查询sql10余种均为聚合类查询,检索列数不超过4列,查询条件为一定时间区间的范围查询,之前是跑在一款行存的分布式数据库之上,这是一个典型的olap类场景,我们采用baikaldb的列存模式与线上进行了对比测试,测试对象均为线上真实数据,两款DB��群��置相当,测试查询性能的同时,均承担等同的写负载。

测试结果

从测试结果可以看出,在宽表少列与聚合查询的sql查询,使用baikaldb的列式存储,可以有效减少磁盘IO,提高扫表及计算速度,进而提高查询性能,这类查询也是olap场景sql的常见写法。

性能与扩展性总结与思考

性能分析的几个角度

资源瓶颈视角

CPU : 多发生在读qps过大时(db,store),可监控vars/bthread_count指标
IO: 多发生在写qps过大时(store),可监控io.util指标,及store/rocksdb/LOG日志。
Mem:

 io.util满可导致内存刷盘不及时进而引起内存满(store); 
 慢查询过多时,会导致查询积压于store,进而引起内存满(store);相关参数db:  ```java 

slow_query_timeout_s=60s

   store内存建议配置为所在实例的40%以上,因为内存直接影响cache命中率,cache miss过多的话,会增大io.util及sql用时;相关参数: ```java 
cache_size=64M
  ```java 

export TCMALLOC_MAX_TOTAL_THREAD_CACHE_BYTES=209715200 #200M

    
 Disk: 
   
   io.util满可导致rocksdb的L0层文件压缩不过来,出现快速的空间放大,进而导致磁盘快速被写满。相关参数: ```java 
max_background_jobs=24
 rocksdb数据文件不建议超过1T,按照默认配置,超过1T后rocksdb将增加1层,写放大增大10,写放大会导致io.util出现瓶颈。若服务器磁盘远大于1T,建议单机多实例部署。 
  

NetWork:

 查询及事务大小建议控制在10M以内,数据量过大会触发事务及RPC包大小限制; 
 若需全量导出,用  ```java 

/{“full_export”:true}/ select * from tb where id > x limit 1000;

    
  
 
###### 用户视角 
 
 联合主键 vs 自增主键 
 
 BaikalDB是按主键进行分片的,主键的选择影响了数据的物理分布,好的做法是把查询条件落在尽量少的分片上,查询时基于前缀匹配,一般建议按范围从左到右建立联合主键,例如: ```java 
class表主键可设置为schoolid,collegeid,classid # 学校,学院,班级
``` ; 
 BaikalDB实现自增主键主要是为了与MySQL兼容,由于全局自增是通过meta单raft group完成,会存在rpc开销及扩展性问题;另外全局自增主键也容易导致数据批量插入时请求集中于最后一个Region节点,容易出现瓶颈。 
  
 全局索引 vs 局部索引 
 
 全局索引与主表不在一起,有自己的分片规则,好处是有路由发现功能,坏处是多了与全局索引的RPC开销,局部索引与主表一起,需要通过主键确定分片,否则需要广播,好处是RPC开销。 
 小表建议用局部索引; 
 大表(1亿以上),查询条件带主键前缀,用局部索引,否则用全局索引。 
  
 行存 vs 列存 
 
 宽表少列(查询列/总列数 小于 20%), 聚合查询的olap请求用列存 
 其他情况用行存 
  
 
###### 实现视角 
 
 Balance:BaikalDB会周期性的进行Leader均衡与Peer均衡,负载均衡过程中若数据迁移量较大,可能是影响性能,一般发生在: 
 
 增删节点时 
 批量导入数据时 
 机器故障时 
  
 SQL Optimizer:目前主要基于RBO,实现了部分CBO,若性能与执行计划有关,可以使用explain,及 index hint功能调优。 
 
##### 扩展性考虑因素 
 
 稳定性 
 
 扩容:从实测情况看,扩容情况下比较平稳 
 缩容:缩容较少发生,但在双中心单中心故障的情况下,相当于缩容一半,此时稳定性还是值得注意与优化的,主要包括: 
   
   meta,尤其是主meta挂了情况下,将不能提供ddl, 主auto incr 挂了情况下,将不能提供自增主键表的insert功能。 
   store读正常,但瞬间一半store leader挂了情况下,写功能需要等到所有leader迁移至健康中心为止。 
    
  
 极限容量: 
 
 计算逻辑如下 
   
   Region元数据=0.2k, Meta20G内存共计可管理的 Region总数 = 20G/0.2k = 100M 
   Region数据量 = 100M,Store 1T磁盘共可管理的 Region个数每store = 1T/100M = 10k 
   共计可以管理的数据量 = Region总数 * Region数据量 = 100M * 100M = 10P 
   共计可以管理的store个数 = Region总数 / Region个数每store = 100M/10k = 10k 
    
 理论上Meta 20G, Store 1T磁盘情况下,预计可管理 10k个store节点, 10P大小数据。 
 实际上百度最大的集群管理了1000个store节点,每store 1T磁盘, 共计约1P的集群总空间。 
  
 线性 
 
 固定范围:O(1) 
 可以下推store全量: O(n/db并发度) 
 不可下推store全量: O(n) 
 JOIN查询: O(n^2) 
  
 
#### 后记 
 
 本文的性能与扩展性分析数据均来源于实际项目,而非TPCC,TPCH标准化测试,但测试项目据有一定的代表性。 
 BaikalDB测试数据基于V1.0.1版,最新发布的V1.1.2版又有了较多优化: 
 
 优化seek性能,实测range scan速度提高1倍; 
 rocksdb升级6.8.1,使用Partitioned Index Filters,进一步提高了内存使用效率; 
 增加利用统计信息计算代价选择索引功能(部分); 
 事务多语句Raft复制拆分执行,提高了Follower的并发度。 
  
 
#### 下篇预告:BaikalDB 低成本思考,敬请关注~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本文标题: 推荐系列-BaikalDB在同程艺龙的应用实践(二)

本文作者: OSChina

发布时间: 2021年04月14日 07:54

最后更新: 2023年06月29日 07:10

原始链接: https://haoxiang.eu.org/5d14ad7c/

版权声明: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,均采用CC BY-NC-SA 4.0许可协议,转载请注明出处!

× 喜欢就赞赏一下呗!
打赏二维码